次韵江陵张书记送行

行行得好辞,忽忽疑昼梦。
朝餐手不释,夜卧心屡诵。
皎若朱丝弦,清于玉壶冻。
美人家三世,有笔修五凤。
诗从周汉学,不记梁与宋。
深沉大招赋,汗漫长杨讽。
玄机捩天关,远思弥禹贡。
诗人例空言,此士有实用。
经權粲衡石,事物森纪统。
上官畏争执,疲俗感哀痛。
情虽到真核,法必任宽纵。
有才人所难,既老心不动。
蕴玉讳求沽,韬弦耻争中。
自言州县久,羞胜市朝閧。
岁晚无万牛,江空偃孤栋。
今年何因缘,诸使忽倥偬。
倒海觅珊瑚,搜山出银瓮。
似闻二星来,约与元师共。
推君上周行,为国选汤众。
荐员每如此,物论宁不衷。
泛水拔红蕖,腾云上青鞚。
所悲贱子远,不及诸贤送。
投身伴鸮鹏,矫首瞻洛雍。
天乎祸吾宗,伯也困淹讼。
惟君援以手,此德不可颂。
但祈张夫子,早作汉郎从。
展尽黄石书,归来赤松洞。
此时从之游,必与我伯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写给朋友张书记的送别诗,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不舍以及对他未来仕途的祝福。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赞美朋友的才华
开头说朋友写的文章太好,读起来像做梦一样美妙。白天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晚上睡觉前还要反复诵读。用"皎若朱丝弦"(像琴弦一样清亮)和"清于玉壶冻"(比冰玉壶还要纯净)形容朋友文笔的高洁。接着夸他出身书香门第("美人家三世"),学问深厚,不仅精通诗歌,还熟悉治国之道("经權粲衡石"指处理政事的智慧)。

2. 肯定朋友的为官之道
诗中提到朋友在地方做官时体恤百姓("疲俗感哀痛"),处理政务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情虽到真核,法必任宽纵")。特别称赞他不慕虚荣的品格——像藏着美玉不炫耀("蕴玉讳求沽"),像收起的弓弦不争胜("韬弦耻争中")。

3. 送别的不舍与祝福
后半段写离别场景:朋友突然被朝廷重用("诸使忽倥偬"像倒海搜山找珍宝一样难得),诗人既为他高兴,又遗憾自己不能亲自相送。最感人的是提到自己家族遭遇困境时("伯也困淹讼"),朋友曾伸手相助,这份恩情难以言谢。最后用"黄石书"(张良得兵书的典故)和"赤松洞"(仙人隐居处)祝愿朋友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功成身退。

诗的精髓在于:
- 用"冰玉壶""朱丝弦"等清新比喻,把抽象的才华写得具体可感
- 通过"吃饭不放卷""夜卧诵读"的生活细节,展现真挚的欣赏
- 不单夸文采,更强调朋友"有实用"的治国能力,体现宋代文人重实践的特点
- 结尾把个人情谊(感恩相助)与家国情怀(为国荐才)自然融合

全诗像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既有"你真的很优秀"的由衷赞美,又有"愿你前途似锦"的暖心祝福,还藏着"我会想念你"的依依不舍,读来令人动容。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