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过季子祠

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
延陵野老归吊古,独立斜阳长太息。
尘埃野马纷满眼,城郭人民总非昔。
共惟泰伯吴鼻祖,三让高风冠千古。
周衰列国俱战争,卓尔云仍踵遐武。
去国躬耕江上田,曰附子臧非浪语。
天伦义重情所钟,屹立狂澜见孤柱,此义孰可比采薇?
西山孤竹子,此情知者谁,获麟老笔十字碑。
德音寥寥二千载,陵谷几番经变改。
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
于乎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
汉家兄弟歌布粟,唐家兄弟相屠戮。
何当大化一转毂,于变浇漓作醇俗,九州八荒春穆穆。
泰伯延陵断弦续,芳也未死当刮目。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季子祠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古代礼让精神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延陵(季子的封地)已经荒草丛生,祠堂也成了瓦砾一片,心中充满哀伤。他站在夕阳下,感叹世事的变迁,眼前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城市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都已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接着,诗人回忆起古代泰伯的礼让精神。泰伯是吴国的始祖,他三次让位给弟弟,这种高尚的品德被后人传颂。诗人认为,在战乱纷争的周朝末期,泰伯的后人季子继承了这种精神,远离纷争,隐居田园,坚守天伦之道,成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诗人将季子的行为比作古代伯夷、叔齐的“采薇”之举,认为这是对礼让精神的传承。

然而,诗人感叹,季子的美德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世事变幻无常。近代江南地区虽然祠堂众多,但真正的礼让精神却已不复存在。他提到汉朝和唐朝的兄弟之间曾有争斗和残杀,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最后,诗人希望社会能够重新回到礼让和谐的状态,像春天一样温暖和煦。他相信,只要人们重新继承泰伯和季子的精神,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诗人用“断弦续”比喻这种精神的传承,表示即使历经沧桑,美好的品德依然可以延续下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的高尚品德和现实的混乱,表达了对礼让精神的深切怀念,并呼吁人们回归这种美德,重建和谐的社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