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坡吊蔡忠烈公(甲申)

流贼来,二王走。
孤城一丸付与谁,总兵不守推官守。
推官好男儿,年才二十九。
宝刀手中提,纷纷落贼首。
总兵导贼贼入城,贼众亦识推官名。
劝公勿死公不听,侃侃骂贼雷霆声。
股可断,胸可裂。
睢阳齿,常山舌。
丹心化作十丈云,血洒长江血尚热。
惟君殉国不顾身,惟役殉公有九人。
义烈犹闻淩国俊,忠风不化尹先民。
长沙自昔称边垒,能捍牧圉复有几。
李潭州,刘御史,与公三人而已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位名叫蔡忠烈的推官在战乱中的英勇事迹。

诗的开头描述了流寇入侵,两位王爷逃跑,孤城无人防守。这时,总兵放弃了守城的责任,但推官蔡忠烈却挺身而出,承担起守城的重任。尽管他只有二十九岁,但他手持宝刀,英勇杀敌,斩落不少贼寇的首级。

然而,总兵却引导贼寇入城,贼众也听说了蔡忠烈的名声。贼寇劝他投降,但他坚决不从,反而大声斥骂敌人,表现出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即使面对断股、裂胸的威胁,他也毫不畏惧,誓死不屈。

诗中提到“睢阳齿,常山舌”,这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典故,形容蔡忠烈像历史上的忠烈之士一样,宁死不屈。他的丹心化作十丈云,血洒长江,热血沸腾,象征着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蔡忠烈不仅自己为国捐躯,他身边的九名仆役也因追随他而英勇就义。他们的义烈行为连淩国俊这样的英雄都为之动容,而尹先民这样的忠风则无法被改变。

最后,诗人提到长沙自古就是边关重地,能够保卫家园的人寥寥无几。除了蔡忠烈,还有李潭州和刘御史,他们三人都是真正的英雄。

整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蔡忠烈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词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战乱中的忠烈事迹,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英雄的伟大和历史的沉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