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挽歌词三首 其三

草色白皓皓,木叶落萧萧。
枯形寄空木,移置出荒郊。
清夜猿声哀,白日马足峣。
冤鸟啼古树,寒露滴霜条。
一入黄泉扃,千秋不见朝。
千秋不见朝,贤达其奈何。
济济送殡子,逐逐自还家。
妻儿不能哀,乡井亦浩歌。
死去无生理,体魄归山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去世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死亡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草色白皓皓,木叶落萧萧”描绘了荒凉的秋景,暗示了生命的凋零和终结。接着,“枯形寄空木,移置出荒郊”描述了逝者的遗体被安置在棺材中,送往荒凉的郊外,进一步强化了死亡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清夜猿声哀,白日马足峣”通过夜晚的猿猴哀鸣和白天的马蹄声,营造出一种孤独、悲伤的氛围,仿佛连自然界都在为逝者哀悼。“冤鸟啼古树,寒露滴霜条”则进一步以冤鸟的啼叫和寒露滴落的声音,象征着逝者心中的不甘和遗憾。

“一入黄泉扃,千秋不见朝”直接点出了死亡的不可逆转,一旦进入黄泉,就再也无法见到人世间的光明。这种对死亡的无奈和恐惧,在“千秋不见朝,贤达其奈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即使是贤达之士,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诗的最后部分,“济济送殡子,逐逐自还家。妻儿不能哀,乡井亦浩歌”描绘了送葬的队伍散去,人们各自回家,妻儿似乎并不感到悲伤,乡邻们反而在欢歌。这种反差揭示了人世间对死亡的麻木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最后的“死去无生理,体魄归山阿”则是对死亡的最终接受,认为人死后,身体归于自然,再无生还的可能。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深刻感悟,引人深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