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清晨离开山中寺庙时复杂的心情,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世俗牵绊的矛盾。
诗人用"树色间"开篇,形象地写出在绿树环绕中短暂休息的场景。天刚亮时,各种世俗的思虑又涌上心头,暗示人无法真正逃离现实烦恼。
第三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诗人虽然吟诵着诗句告别晨雾中的山景,但内心却因辜负了这秋日山水而感到愧疚。这里"水石闲"三字精妙,用静止的山水反衬出人心的不平静。
五六句是诗中最美的画面:半开的竹门、回荡的钟声、雨后的松枝、归巢的白鹤,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空灵的山寺晨景。诗人用"钟未绝"和"鹤初还"的动态细节,让静谧的画面充满生机。
结尾两句情感最为深沉。诗人预感到明天会更加惆怅,因为回头望去,这座山将消失在尘世中。这里的"尘中"既指实际的距离,也暗喻世俗的纷扰。全诗在留恋与无奈的情绪中结束,让读者感受到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永恒矛盾。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表达了所有现代人都能共鸣的主题:向往自然宁静,却又难以摆脱现实羁绊。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