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一两天的节日)园林中的暮春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淡淡的春愁。
前两句用色彩对比拉开画面:凋谢的红色花瓣(残红)和刚长出的嫩叶(新绿)之间,一架秋千静静悬挂。寒食节的园林本该热闹,此刻却显得冷清(人意阑),暗示人们过节兴致不高。这里秋千的"空荡"成为点睛之笔,让人联想到本该有少女嬉戏的热闹场景。
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描写:一阵带着寒意的春风突然吹落花瓣,紧接着夜雨敲打画廊的屋檐,发出细碎的声响(珊珊)。诗人巧妙用"花上起"这个视角,让读者仿佛看见寒风贴着花瓣掠过的瞬间。最后用雨打画廊的持续声响作结,把短暂的春寒延伸到整个夜晚,余韵悠长。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静态的园林全景(色彩斑驳的植物+空秋千),突然切到花瓣颤动的特写,最后拉远成雨夜长廊的空镜。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人意阑"的铺垫和风雨的渲染,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春天将逝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