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内外守备参赞诸公大阅有述
高皇荡八荒,金陵为帝畿。
带甲五十万,寓宇摄神威。
军实虽徙燕,师名故不移。
留守握中权,今晨大合围。
矛刃相戛札,四牡何騑騑。
炮火击迅霆,旭日煜旌旗。
壮夫前献伎,丸钩纵横飞。
射士不虚发,一镝贯两豨。
酒酣方陈赏,缯彩溢陵坻。
念当承平世,胆勇不获施。
俯仰金汤固,焉用封侯为。
带甲五十万,寓宇摄神威。
军实虽徙燕,师名故不移。
留守握中权,今晨大合围。
矛刃相戛札,四牡何騑騑。
炮火击迅霆,旭日煜旌旗。
壮夫前献伎,丸钩纵横飞。
射士不虚发,一镝贯两豨。
酒酣方陈赏,缯彩溢陵坻。
念当承平世,胆勇不获施。
俯仰金汤固,焉用封侯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军事演习,展现了明朝军队的威武雄壮和太平盛世的气象。
开头四句回忆明朝开国时的辉煌:朱元璋统一天下,定都南京,拥有五十万精锐部队,威震四方。虽然后来首都迁到北京,但军队的威名依然不减。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演习场景:留守南京的将领指挥大规模演练,士兵们长矛碰撞、战马奔腾,炮火如雷、旌旗招展。士兵们展示高超武艺——有的表演杂技般的兵器技巧,有的神箭手能一箭射穿两只野猪。演习结束后,将领在酒宴上犒赏三军,彩绸堆满山坡。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在太平年代,将士们的勇武虽无用武之地,但坚固的国防本身就是最大的功绩,何必非要追求个人封侯拜将呢?这里既赞美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
全诗用豪迈的笔调将军演场面写得气势磅礴,最后升华到国防安全的高度,展现了作者作为军事统帅的格局。诗中"炮火击迅霆"等动态描写尤其精彩,让读者仿佛亲临古代军事演习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