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阻雨二日方趋真阳十一日达汝宁道中低下处便成巨浸肩舆渡水得十二韵纪所见
酷暑如吏苛,驱除雨之德。
凉气幸有馀,暂霁见山色。
拂衣晨出门,悬知埃氛释。
得失理莫齐,淖泞乃行恻。
望望还欲晴,中夜转萧瑟。
淮汝增浊波,良畴颇冲射。
乃知周道旁,倏忽成陂泽。
泻涧鸣急湍,坏桥惊转石。
老农聚室愁,下处害秋穑。
因思圣王理,勤民事沟洫。
百川各有归,万井安利食。
云胡遂人亡,经画固无策。
我生一何愚,奔走空役役。
索途屡仓皇,即事聊太息。
凉气幸有馀,暂霁见山色。
拂衣晨出门,悬知埃氛释。
得失理莫齐,淖泞乃行恻。
望望还欲晴,中夜转萧瑟。
淮汝增浊波,良畴颇冲射。
乃知周道旁,倏忽成陂泽。
泻涧鸣急湍,坏桥惊转石。
老农聚室愁,下处害秋穑。
因思圣王理,勤民事沟洫。
百川各有归,万井安利食。
云胡遂人亡,经画固无策。
我生一何愚,奔走空役役。
索途屡仓皇,即事聊太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遭遇暴雨后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展现了天灾对百姓生活的冲击。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暴雨前后的自然变化(前12句):
用"酷暑如吏苛"比喻夏日炎热像严苛的官吏,而雨水带来清凉本是好事。但随后暴雨成灾,淮河、汝河泛滥,良田被淹,道路变成沼泽,急流冲毁桥梁。这些描写像电影镜头般展现了暴雨的破坏力。
2. 百姓受灾的困境(中间4句):
通过"老农聚室愁"的细节,直接呈现农民面对秋粮绝收的愁苦。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灾害对普通人的直接影响。
3. 社会制度的反思(最后6句):
作者联想到古代圣王重视水利建设,而如今水利失修,百姓受苦。最后用"我生一何愚"的自嘲,表达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感慨,这种自我反思增加了诗的深度。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
- 开头"酷暑"与"凉气"的对比
- 农民愁苦与作者"奔走空役役"的对比
- 古代圣王治水与当下水利失修的对比
这些对比强化了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的双重悲剧。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威力的敬畏,也包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最后上升到对社会治理的思考,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