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一首
今时志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
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访椿林。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
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金。
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不是浮沉。
无相无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
亦无头,复无尾,灵光运运从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
不居方,无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
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取心,识取境,了心识境禅河净。
但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
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了空无相即法师,不用绫罗将作幡。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自家坏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但能当境无情计,还同水面本地平。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
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人心、境界和智慧之间的关系,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内在精神的哲学思想。
首先,诗人开篇就点出古人看重的是“义”而不是“金”,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他感叹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诗人用“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访椿林”来比喻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简单而美好的东西,反而去追求复杂和危险的事物。这种选择让他们失去了真正的“知音”,也就是内心的共鸣和智慧。
接着,诗人通过“穷子舍父远逃逝”和“贫女宅中无价宝”两个故事,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往往忽视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反而去追求外在的虚荣和物质。他提醒我们,真正的财富和智慧并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的内心。
诗中还反复强调“心无相,用还深”,意思是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它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当我们不被外在的境界所干扰时,心就能自由地应对一切。诗人用“灵光运运从何起”来形容这种内心的智慧,它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却能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
诗人还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迷惑,要学会“了心识境”,也就是看清内心的本质和外在的境界。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万物都会像幻影一样,无法干扰我们的内心。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妄念所控制,要学会在当下保持平静,就像水面一样,无论外界如何波动,内心始终是平静的。
最后,诗人用“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来比喻智慧的力量,它可以应对一切大小事物,灵活自如。无论是面对眼、耳、意等感官,还是面对复杂的世界,智慧都能让我们看清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觉悟。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要学会看清内心的本质,回归到真正的自我。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