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侄阿乘三首 其二

夙龄称独秀,弱质竟罹灾。
一旦随朝露,千秋閟夜台。
为山成复止,逝水去无回。
始悟兰芳促,何应寿不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系列悼念侄子的诗作中的第二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侄子去世的深切哀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夙龄称独秀”,意思是说侄子自幼聪明出众,就像是独占鳌头的佼佼者。这反映了杜甫对侄子才华和人格的赞赏。

第二句“弱质竟罹灾”,指侄子虽然身体柔弱,却不幸遭遇了灾祸。这里所谓的“灾祸”,可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也隐含了人生的不幸和变故。

第三句“一旦随朝露”,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侄子的生命如同朝露般短暂,表达了对侄子早逝的悲伤和无奈。

第四句“千秋閟夜台”,意味着侄子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去世像黑夜一般无法被时光抹去,这种长存的哀痛,是对逝者永恒的怀念。

第五句“为山成复止”,意思是说即使努力构筑的山峰也会倒塌,这表达了对于侄子逝去的深沉哀伤。

第六句“逝水去无回”,则比喻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强调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性。

最后两句“始悟兰芳促,何应寿不材”,意思是杜甫终于理解到,就像兰花短暂的芬芳,人生有时也会因寿命的不长而显得珍贵。同时,杜甫也呼唤人们珍惜生命,不让自己的才华无用武之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侄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生命无常、才华不被认可的感慨。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哀伤背后的人生态度,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和时间,珍惜每一次相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