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中茅山

翛然杖屦出尘嚣,鸡犬无声到泬寥。
欲见五芝茎叶老,尚攀三鹤羽翰遥。
容溪路转迷横彴,仙几风来得堕樵。
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碑藓认前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登中茅山》描绘了一位隐士登山寻幽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头,隐士悠闲地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远离尘世的喧嚣,行走在寂静的山间。这里没有鸡鸣狗吠,只有无尽的宁静。这种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怀。

接下来,隐士想要找到传说中的五芝草,但它已经老去,茎叶凋零;他又仰望天空,看到三只鹤在高处飞翔,但它们飞得太远,难以触及。这两句表达了隐士对仙境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仙境遥不可及,现实中的美好往往难以捕捉。

然后,隐士在曲折的山路上行走,迷失了方向;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带来了樵夫的歌声。这种情景让隐士感到一丝安慰,仿佛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归属感。

最后,太阳西斜,隐士的兴致渐渐消退,但他并不急于下山,反而懒洋洋地停下脚步,细细辨认石上的苔藓,仿佛在寻找古人的痕迹。这表现出他对时间的流逝毫不在意,更在意的是与自然的亲近和对历史的追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隐士的登山经历,展现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对仙境的向往、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历史的追思。诗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充满了对自由、宁静和美好的追求,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