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感愤诗(戊午)
生我定何为,于世无寸效。
不辰空怨天,所耻伍群盗。
胸中差了了,将智且未耄。
八年坐面壁,一静却众躁。
种松待听涛,日夜某之祷。
微闻世人讥,舍灶反媚奥。
亲交颇相闵,欲谏奈自暴。
苍苍岂无意,留此时未到。
廉颇得卒赵,妖孽犹可扫。
不辰空怨天,所耻伍群盗。
胸中差了了,将智且未耄。
八年坐面壁,一静却众躁。
种松待听涛,日夜某之祷。
微闻世人讥,舍灶反媚奥。
亲交颇相闵,欲谏奈自暴。
苍苍岂无意,留此时未到。
廉颇得卒赵,妖孽犹可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六十岁老人的内心独白,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不服老的倔强。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自我拷问(前四句)
老人开篇就问自己:我来到这世上到底为了什么?觉得自己对社会没什么贡献。虽然生不逢时,但他不愿像某些人那样堕落成盗匪之流,这是他的底线。
2. 不服老的心气("胸中差了了"至"日夜某之祷")
他说自己脑子还算清醒("差了了"),身体也没完全衰老("未耄")。过去八年像面壁的和尚一样静心修养,这种安静反而让浮躁的世人显得可笑。他种下松树想听松涛声,这个日常举动其实暗含深意——像松树一样经得起风霜,是他每天的修行。
3. 面对非议的态度("微闻世人讥"至"欲谏奈自暴")
知道有人嘲笑他"舍近求远"(字面意思是放着灶神不拜去讨好奥神,比喻不懂变通),老朋友也心疼他想劝他,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
4. 老当益壮的豪情(最后四句)
老人相信老天让他活到现在自有深意,就像老将廉颇还能保卫赵国一样,他觉得就算世道再乱("妖孽"),自己这把老骨头也还能再拼一把。
全诗最动人的是这种"夕阳红"精神:既有"我这辈子是不是白活了"的焦虑,又有"我还能再战"的斗志。种松树的细节特别生活化,把抽象的人生追求写得可见可感。最后用廉颇的典故,把老年人的价值说得铿锵有力,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现实中那些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