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虚公还匡庐

恋此东林社,应怀出世才。
刹那诸漏尽,初地一花开。
飞鸟迎归锡,游龙识渡杯。
未须怜去住,知为众生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的一首赠别诗,写的是诗人赠送给一位名叫虚公的高僧回庐山(即匡庐)的场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虚公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高僧回归修行的祝福和期待。

1. 恋此东林社,应怀出世才: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虚公高僧的深深敬仰。东林社是指东林寺,这是一家知名的寺庙。这里的“出世才”指的是高僧的出世智慧,即超越尘世烦恼的智慧。

2. 刹那诸漏尽,初地一花开: 这里诗人用两种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高僧修行的成就。“刹那”是指极短的时间,意指高僧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所有烦恼,实现了内心的清净。“初地一花开”则是佛教中的比喻,意指修行者达到了初阶的境界,就像莲花初现一样。

3. 飞鸟迎归锡,游龙识渡杯: 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虚公高僧回归的场景。飞鸟和游龙都是高洁的象征,它们仿佛在迎接高僧归来的锡杖,寓意着高僧归来的尊贵与神圣。“渡杯”可能是指高僧用过的杯子。这一形象的描绘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庄严感。

4. 未须怜去住,知为众生来: 最后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虚公高僧回归的欣慰之情。诗人认为,无论高僧是来还是去,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来,因此不必过于感伤。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高僧慈悲情怀的赞美和敬佩。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虚公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高僧回归修行时的庄严神圣。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高僧修行成就的赞美和对高僧回归的喜悦,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高僧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