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峰先生丧十馀年鼐不至枞阳今年自江宁循江西上过其故居不胜追怆乃作二诗 其一

往时四海一衡茅,频使升堂命酒肴。
轻许便当人俊杰,高言宁计众讥嘲。
寥寥空宇今罗雀,兀兀荒台古射蛟。
草宿重因天下痛,百家新学总讹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李鸿章(字少荃,号小园)怀念已故友人海峰先生的之作。海峰先生在世时,李鸿章曾多次拜访他,一起饮酒言欢,海峰先生的智慧和见解也让他十分敬佩。然而,时光荏苒,海峰先生已经离世十多年,李鸿章在经过海峰先生故居时,不禁又勾起了无尽的思念和伤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李鸿章回忆起多年前与海峰先生相识时的情景,两人住在一起,如邻居一般亲密。海峰先生不仅为人恳切,而且才华横溢,他的见解常常让周围的人都感到钦佩,甚至有时会受到大家的讥讽,但海峰先生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海峰先生的故居已经变得空无一人,昔日热闹的场景如今只剩下了寂静和荒凉。故居的空旷房屋如今也像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地方,而那座曾经是射箭场的高台也早已荒废,只留下孤独的影子。这些描述都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两句,李鸿章表达了对海峰先生的深切怀念。他感叹,自己再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心中充满了对海峰先生的怀念和对当时学术环境的忧虑。他认为,当前的学术界充满了混乱和错误,就连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学界的领袖,也可能会被误解或误导。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与今朝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担忧。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