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笔生王伯纯

时方用武我业儒,王生卖笔来吾庐。生承世业霅溪上,制笔特与常人殊。

宣城阻兵十三载,犹喜山中老㕙在。拔来秋颖带微霜,缚得铦锥含五彩。

昔年草创供玉堂,玉堂仙人云锦裳。三缣一字不易得,笔价亦与时俱昂。

莫怪年来弃如土,扫除风尘必斨斧。生今卖笔我卖文,何异适越资章甫。

呼儿亟用买一束,为我写成怀古录。

吾儿作字三叹赏,八法以之随意足。我有好音生可知,用笔将见文明时。

诸公笔谏佐明主,老我笔耕笺古诗。逝将重作毛颖传,为记频年遭薄贱。

牵联为生书姓名,字业不随陵谷变。中秋适逢酒禁开,椰瓢酌生新泼醅。

酒酣仰视月中兔,长啸一声归去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赠笔生王伯纯》是一首写给制笔工匠王伯纯的赠诗,表达了作者对王伯纯精湛制笔技艺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的开头,作者提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而王伯纯则是一个卖笔的工匠。王伯纯的家族世代在霅溪制作毛笔,技艺非凡,制作的毛笔与常人不同。尽管宣城经历了战乱,但王伯纯依然坚守在山中,制作出优质的毛笔。这些毛笔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带有微霜般的自然气息,笔锋锐利,色彩斑斓。

接着,作者回忆起王伯纯的毛笔曾经被玉堂(指朝廷或高官)所用,甚至一字难求,笔价也随之高涨。然而,近年来毛笔却不再受到重视,仿佛被弃之如土。作者感慨道,如今王伯纯卖笔,自己卖文,彼此都面临着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王伯纯的敬意,希望儿子能买一束他的毛笔,用来书写怀古录。作者的儿子对王伯纯的毛笔赞不绝口,认为这些毛笔的笔法随意自如,非常实用。作者还提到,自己相信王伯纯的毛笔将会在文明的时代中再次发光发热,而那些用笔的官员们也将会辅佐明君,自己则将继续用笔书写古诗。

最后,作者表示自己将会重新写一篇关于毛笔的传记,记录王伯纯多年来的艰辛和遭遇。他还提到中秋佳节时,酒禁解除,自己用椰瓢盛酒与王伯纯共饮,酒酣之际仰望着月亮中的玉兔,长啸一声,仿佛在感慨命运的轮回。

这首诗通过赞美王伯纯的制笔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展现了作者与王伯纯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