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梁朝末年的衰落景象,表达了对朝代兴衰的深刻感慨。
首句“可怪梁朝几帝王”,直接指出梁朝的几位帝王,暗示了他们对国家衰亡负有责任。这里的“可怪”带有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意味,似乎在说这些帝王的行为令人费解,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没落。
接下来的“丘墟万里变农桑”,描绘了曾经辉煌的梁朝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成了农田。这种对比突出了朝代更替的残酷,曾经的家园如今只剩下荒凉。
“修文偃武如何故”一句,提到梁朝在后期过分注重文治而忽视了武力,导致国家无法抵御外敌。这里“修文偃武”指的是国家政策偏向文化发展而忽视军事建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
最后一句“町疃江陵尽鹿场”,进一步描绘了梁朝灭亡后的荒凉景象,曾经的城市和宫殿如今成了野鹿游荡的场所。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朝代兴衰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梁朝衰亡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忽视国家的基础建设,否则终将走向灭亡。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