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伯卿说剑图

平生未买耶溪水,那解千里与十步。
勇烈伯子说剑豪,绘图要我题诗句。
自言用意故自别,须知不袭蒙庄说。
书生从事羽林郎,七校移官来百越。
又来海外窃斗糈,将领承平虚岁月。
衋然动念先将军,遗匣尚留三尺铁。
一试克靖萧关戎,再试直捣冉駹穴。
龙身虎气经百磨,末路峨峨完大节。
男儿三十不自立,忍使前人光遏佚。
摩挲此铁铁依然,酬报何曾竭毫发。
以此貌作兜鍪人,抚剑傍徨意彷佛。
我闻君语睇君图,舐笔欲下还踌蹰。
谓君意气颇自负,丹青渲染缨曼胡。
周文矩画亦奇隽,讵如此图忠孝俱。
卷图还君不敢作,君竟携之去灊霍。
海门送别临清秋,隔岁风烟俨如昨。
思君不见图亦邈,苍茫独咏期偿诺。
诗成寄君君勿嗤,说剑如斯差不恶(廖振富、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书生朋友画了一幅《说剑图》,请作者题诗的故事。全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两人对"剑"的不同理解,最终在爱国情怀上达成共鸣。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须知不袭蒙庄说"): 作者先自谦不懂剑术,说自己连基础的剑法("耶溪水"指基础剑法)都没学过。朋友是个热血军人("勇烈伯子"),画了剑图非要他题诗,还特别强调自己画剑的用意与众不同,不是庄子那种哲学性的"说剑"。

第二部分("书生从事羽林郎"到"抚剑傍徨意彷佛"): 详细讲述这位军人朋友的经历:从京城禁军调到南方边疆,后来又在海外驻守。他抚摸父亲留下的宝剑时充满感慨——这把剑曾随父亲平定边关("萧关戎")、远征西南("冉駹穴"),如今自己三十岁还没建功立业,觉得愧对先人。画中那个戴着头盔抚剑沉思的形象,就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写照。

第三部分("我闻君语睇君图"到最后): 作者看了画很感动,但迟迟不敢下笔。他欣赏朋友画中既展现了英武气质("意气颇自负"),又饱含忠孝之情,比古代名家(周文矩)的画更有深意。最后在秋日送别时,隔着战火硝烟完成这首承诺已久的题画诗,自认为还算配得上这幅"说剑图"。

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在于: 1. 用"剑"串起两代军人的家国情怀,父亲的战功与儿子的抱负形成对照 2. 通过"画中画"的手法,既描写图画内容,又揭示作画者的内心世界 3. 最后落在"隔岁风烟"的送别场景,让私人友谊与时代背景自然融合 4. 语言直白但情感深沉,比如"忍使前人光遏佚"(不忍让父辈荣光湮没)这样充满张力的表达

全诗核心是说:真正的"剑"不在招式套路,而在传承的精神。朋友画剑是抒发报国之志,作者题诗则是用文字为这种精神立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