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琴月图

玉照洞秋,冰厓肃夜。
灵籁之感,丝音兹舍。
太阴幽煌,希声无倪。
迎之以虚,承之以微。

现代解析

这首《秋山琴月图》像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山水画,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秋夜听琴的绝美意境。

第一句"玉照洞秋"像镜头特写:月光像白玉般清澈,照亮了整个秋夜山谷。"冰厓肃夜"继续用视觉描写,陡峭的山崖在月光下泛着寒光,夜晚显得格外寂静。这里用"玉""冰"形容月光和山崖,突出秋夜的清冷质感。

第二句转入听觉描写。"灵籁之感"说自然界的风声、水声就像天籁之音,"丝音兹舍"则指琴声与自然之声相互交融。这里用"灵籁"和"丝音"的呼应,表现人与自然音乐的和谐共鸣。

第三句"太阴幽煌"用矛盾的修辞:月亮(太阴)既幽暗又明亮,暗示月光的神秘感。"希声无倪"说琴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就像月光一样飘渺。这里用月亮的特点来比喻琴声的微妙。

最后两句是听琴的哲学感悟。"迎之以虚"说要用空灵的心态感受琴音,"承之以微"强调要细腻地捕捉每一个音符。这两句点出欣赏音乐的真谛——放下杂念,全身心投入。

全诗最妙的是把视觉(月光)、听觉(琴声)、触觉(寒意)和心灵感悟融为一体,就像带着读者亲身经历了一个秋夜听琴的完整过程。诗人没有直接说"琴声多美",而是通过月光、山崖的烘托,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超越言语的艺术境界。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