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夏时节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淡淡感伤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前两句"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用拟人手法,说春天像一位留不住的客人,昨夜悄悄离开了。这里没有强烈的不舍,更像是对自然规律的平静接受。

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观:虽然春天走了,游乐的兴致少了,但诗人并不特别在意。他观察到树林里的黄莺还能欢快鸣叫,而蝴蝶却因花谢显得无依无靠,这种对比暗示着自然界万物对季节变化的不同反应。

最后两句刻画了一个超脱的形象:诗人在窗下忘掉烦恼,关上门安然入睡。这个"高眠"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体现了他不执着于逝去的美好、顺应时节变化的从容心态。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季节更替的惆怅转化为生活哲理,告诉读者不必过分感伤流逝的美好,保持平和心态才能享受每个季节独有的韵味。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