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学士(及之,字公元)使北

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李学士的官员奉命出使北方边塞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边塞的苍凉和思乡的愁绪。

前两句"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写的是出发时的场景:在清冷的秋日天空下,使者的车马启程远行,天空中飞过边塞的大雁。这里用"霜空"和"塞鸿"两个意象,立刻营造出边塞特有的萧瑟氛围。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边塞的艰苦环境:"虏牙"指敌人的营地已经逼近海边,"汉节"是说使者手持朝廷的符节来到遥远的北方。接着用"阴山雪"和"易水风"两个典型意象,说明这里天气严寒,连酒都显得淡薄无味,皮裘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最后两句"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是情感的升华:边塞的各种声音(可能是风声、号角声、战马嘶鸣等)让人不忍卒听,而思乡之情却如潮水般无穷无尽。这里的"浩无穷"用得很妙,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为浩瀚无边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边塞特有的景物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使者在艰苦环境中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而是通过霜空、塞鸿、阴山雪、易水风这些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边塞的苍凉,从而更能体会使者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