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山之集(荆州作)

年年九日登高会,九日登高年岁閒。
黄菊茱萸应故泛,茱萸黄菊故应攀⑴。
今人不在古人后,往意可(四库本作何)如兹意閒。
风帽落檐谁得见,龙山还是昔龙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上龙山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

首句“年年九日登高会,九日登高年岁閒”点明了诗人每年重阳节都会登高的习惯,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重阳节是传统的登高节日,诗人通过重复“九日登高”来强调这一习俗的延续性,而“年岁閒”则透露出岁月静好、时光悠闲的意味。

接下来,“黄菊茱萸应故泛,茱萸黄菊故应攀”进一步描绘了重阳节的习俗。黄菊和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诗人通过重复这两个意象,强调了节日的传统氛围。同时,“应故泛”和“故应攀”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习俗的熟悉和依恋。

第三句“今人不在古人后,往意可(四库本作何)如兹意閒”则转向对古今的思考。诗人认为,虽然时代在变,但今人和古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他感慨,古人的情怀与今人的闲适是相似的,表达了对古人情感的认同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最后一句“风帽落檐谁得见,龙山还是昔龙山”则回到了现实场景。诗人站在龙山上,风帽被风吹落,无人看见,但龙山依然如昔。这里,龙山作为一个不变的象征,代表着历史的长河和岁月的恒常,而风帽落檐则象征着个人的渺小和短暂。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无常感,以及对龙山这一永恒存在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重阳节登高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依恋、对古今情感的认同,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重复的意象和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的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深切怀念。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