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夜行赵北口同范希声作

归人千里指故乡,三更霜雾沾衣裳。
有如小儿卧车箱,摇则成梦醒已忘。
寒星在水森有芒,仰视毕昴纷低昂。
远烟蒙密堤影长,西风策策吹枯杨。
参差人语知异方,作事五角与六张。
我识此趣如潇湘,菰蒲明灭灯火光。
惊起栖雁飞一行,胡不飞去江湖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深夜归乡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旅途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思念。

开篇“归人千里指故乡,三更霜雾沾衣裳”,直接点出了主题:旅人离家千里,终于踏上归乡的路,夜已深,霜雾打湿了衣衫。这种旅途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渴望,让人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有如小儿卧车箱,摇则成梦醒已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旅人在车中摇晃,仿佛孩子般容易入睡,醒来后梦境却已模糊。这不仅表现了旅途的疲惫,也暗示了归乡的急切与不安。

“寒星在水森有芒,仰视毕昴纷低昂”,描绘了夜空的景象:寒冷的星星倒映在水中,闪烁着光芒,仰望星空,星星似乎也在高低起伏。这种静谧的夜景,衬托出旅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远烟蒙密堤影长,西风策策吹枯杨”,远处的烟雾朦胧,堤坝的影子拉得很长,西风呼啸,吹动着枯黄的杨树。这些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凄凉与孤寂。

“参差人语知异方,作事五角与六张”写到了旅途中听到的异乡人的话语,虽然听不懂,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忙碌与生活。这让旅人意识到自己身处异乡,更加强了对家乡的思念。

“我识此趣如潇湘,菰蒲明灭灯火光”,旅人将眼前的景象比作潇湘,菰蒲在灯光下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种朦胧的美感,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诗意与孤独。

最后“惊起栖雁飞一行,胡不飞去江湖旁”,一群栖息的雁被惊起,旅人不禁感叹:它们为什么不飞向江湖的远方呢?这不仅是对雁的疑问,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思索,或许旅人也在问自己:为何要踏上这漫长而孤独的归乡之路?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旅人归乡途中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