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将军功成归隐的对比画面,既有朝廷封赏的荣耀,也有战场艰辛的回忆,最终落脚于平淡的田园生活。全诗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意象对比,传递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前两句写将军受赏的荣耀场景:"乾清赐剑"指皇帝在乾清宫赏赐宝剑,"赤纛迎舆"描写仪仗队举着红旗迎接车驾。这两句用"赐剑""红旗"等元素,烘托出朝廷封赏的隆重气氛。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用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
- "荒峪穷天藤甲泪"写荒山野岭中士兵藤甲上的泪痕(战场艰辛)
- "画城绮夜锦帆风"写繁华都城夜晚的锦绣风光(都市奢靡)
- "云边断雁霜翎白"是秋日孤雁的凄凉景象
- "梦里夭桃血色红"却是梦中桃花的艳丽红色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与其在朝堂或战场奔波,不如穿着短衣在田头休息,做个放牛吃饭的逍遥老翁。这里"短裈"(短裤)与开头的"赐剑"形成强烈反差,突显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红白"等颜色对比制造视觉冲击
2. 通过"朝廷-战场-田园"的场景跳跃展现人生选择
3. 最后两句的平淡反而成为全诗最打动人的部分,传递出"繁华过后终归平淡"的人生感悟
就像看一部浓缩的电影,前段是华丽的宫廷戏,中段切换成残酷的战争片和梦幻的回忆镜头,结尾却定格在宁静的乡村画面,让人在反差中体会生活的真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