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学饯送解发进士

朝家岁取天下士,官守小大悉分治。
育材论荐苟失宜,德业英豪苦难致。
予尝备员内供奉,作书参议科场事。
乡举察廉未易复,责其节行在长吏。
策之当世之大务,适时可以观周智。
问之六经之归趣,知言可以见精意。
众贤一划天子可,开设学校朔南被。
世儒苟欲便有司,诏令初传寻已置。
今年郡国选多士,糊名仍旧搜瑕纇。
常忧玑贝随手遗,往往中夜起不寐。
拆封辩号指姓名,十九冥合州人议。
耽耽黌舍秋景长,芳肴旨酒邀宾醉。
惜哉今乐与古异,遣士礼数不能备。
霜天寥寥万象清,健风开送群飞翅。
大明帝居一气傍,春日照耀桐槐翠。
勉思奇策当天心,厚禄荣名时所贵。
时之所贵亦外物,君子存诚思远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那些事儿"。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诏令初传寻已置")说的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诗人说国家每年都要选拔人才当官,就像现在考公务员一样。但如果选拔方式不对,真正有本事的人才就出不来。诗人自己曾经参与过科举考试的工作,认为选拔不能只看表面文章,更要考察实际能力,就像现在公务员考试既要考知识也要考面试表现。

第二部分("今年郡国选多士"到"十九冥合州人议")描写了考试现场的紧张感。诗人说今年的考试还是老规矩,密封考卷、严格检查,就怕漏掉好人才,紧张得半夜都睡不着。最后拆封公布成绩时,发现录取的果然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人才。

第三部分("耽耽黌舍秋景长"到最后)是送别新科进士的场景。大家在学校里摆酒送行,虽然现在的礼仪不如古代隆重,但看着这些人才像大雁展翅高飞一样去京城任职,还是很欣慰。最后诗人嘱咐这些新科进士:虽然高官厚禄很诱人,但真正的君子要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考试选拔人才这个古今相通的话题,让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2. 既有严肃的议论,又有生动的场景描写,比如半夜睡不着、拆封时的紧张、送行宴的热闹 3. 最后升华到人生追求的高度,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利益迷惑

就像现在长辈送孩子去上大学,既为考上好学校高兴,又嘱咐孩子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一样,诗人表达的是对人才的殷切期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