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二十九

誓比黄河开国男,酬恩当取虏头函。
镜中鱼□频虚伍,笛里梅花漫奏三。
美酱几时陈戏下,藁砧何在战城南。
翻惭梁市行吟者,绝塞山川聚米谈。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热血男儿的报国壮志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前两句"誓比黄河开国男,酬恩当取虏头函"用黄河比喻男儿的豪迈气概,发誓要像开国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砍下敌人的头颅来报答国家恩情。展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豪情。

中间四句写现实困境:"镜中鱼□频虚伍"可能是说镜中看到自己日渐衰老("鱼"可能指皱纹),军队却总是缺员;"笛里梅花漫奏三"用笛曲《梅花三弄》表达孤独感;"美酱几时陈戏下"写军营生活艰苦,连调味酱都是奢望;"藁砧何在战城南"用古代处决犯人的砧板典故,暗示战友牺牲。

最后两句"翻惭梁市行吟者,绝塞山川聚米谈"写诗人惭愧自己只能在市井吟诗,而边疆将士们却用米粒排布山川地形研究战事。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不能亲临战场的遗憾。

全诗在豪情壮志与现实困境的对比中,展现了古代军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既有热血沸腾的誓言,也有壮志难酬的叹息,读来令人动容。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