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曰
白银枪悬太白旗,白虎三旌三戟枝。
五方色中白为上,不是我王争得知。
楼成白璧耸仪形,蜀地求才赞圣明。
自从汤帝升遐后,白雀无因宿帝廷。
今来降瑞报成康,果见河西再册王。
韩白满朝谋似雨,国门长镇在燉煌⑴。
五方色中白为上,不是我王争得知。
楼成白璧耸仪形,蜀地求才赞圣明。
自从汤帝升遐后,白雀无因宿帝廷。
今来降瑞报成康,果见河西再册王。
韩白满朝谋似雨,国门长镇在燉煌⑴。
现代解析
这首《颂曰》是一首赞美敦煌地区政权(可能是归义军)的诗歌,用象征手法歌颂统治者的正统性和盛世气象。全诗围绕"白"这个核心意象展开,传递了三个关键信息:
1. 正统地位的象征(前四句)
通过"白银枪""白虎旗"等白色军事符号,强调政权的威严。用"五方色中白为上"暗示这个政权继承中原正统(古代以白色代表西方,也象征纯洁高尚),"不是我王争得知"则自信地表示只有明君才配得上这种尊贵地位。
2. 人才与祥瑞(中间四句)
"楼成白璧"指用白玉建造的楼阁象征治国才能,"蜀地求才"显示广纳贤士。用"白雀"典故(传说中象征明君的祥瑞之鸟)表示政权中断后的复兴,现在祥瑞重现预示盛世到来。
3. 盛世图景(后四句)
直接点明这是天降祥瑞的好时代,"河西再册王"指敦煌地区重现英明统治者。最后用"韩白"(韩信、白起两位名将)比喻满朝人才济济,"谋似雨"形容治国策略如雨点般密集有效,最终落笔在敦煌城的稳固繁荣上。
全诗亮点在于:
- 用颜色做文章,白色既是地域象征(敦煌在西方),又暗含政治合法性
- 善用对比手法:汤帝(商朝明君)时代白雀消失vs现在祥瑞重现
- 结尾画面感强,把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谋士如雨护敦煌"的生动景象
本质上是通过物象和典故的层层堆叠,完成对地方政权的神圣化包装,属于古代政治宣传诗的典型写法,但艺术性高于普通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