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灵泉寺

水蹴危梁翠拥沙,钟声微径入深花。嘴红涧鸟啼芳草,
头白山僧自扞茶。松色摧残遭贼火,水声幽咽落人家。
因寻古迹空惆怅,满袖香风白日斜。

现代解析

《春游灵泉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日游览灵泉寺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寺庙周围的环境:溪水冲击着高高的桥梁,翠绿的植物簇拥着沙地,钟声从幽深的小径传来,伴随着盛开的花丛。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接着,诗人写到了鸟儿和僧人:红色的涧鸟在芳草中啼鸣,白发苍苍的僧人正在独自煮茶。这些细节让画面更加生动,鸟儿的啼鸣和僧人的自在生活,透露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然而,诗人的情绪在接下来的部分发生了变化。他注意到松树的颜色因为曾经遭遇的火灾而变得黯淡,溪水的声音也显得低沉,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哀愁。这些景象让他联想到寺庙的历史,或许曾经遭受过的劫难,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

最后,诗人因为寻找古迹而感到惆怅。虽然满袖香风,太阳却已西斜,白天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这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历史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