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张士琏所写,收录在《海阳县志》中。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充满怀念之情的场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人韩愈的深切怀念。
诗的前两句“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描述了诗人站在古松环绕的小亭中,心生无限怅惘,因为他怀念的韩愈已经不在人世。这里的“昌黎”指的是韩愈,昌黎是他的故乡地名。小亭孤零零地立在古松之间,给人一种荒凉之感。诗人站在小亭中,不禁感慨韩愈的离去,心中充满惋惜。
后两句“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光皎洁、夜晚静谧的时刻,仿佛能够魂魄游离,到达三十二座山峰的江上。这里的“神游”表示诗人的思绪如游魂一般,飞越时空,与韩愈的精神相遇或对话。这些山峰上,可能寄托着诗人对韩愈的敬仰之情,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境。
整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古松小亭)和一个想象的场景(江上山),传达出诗人对韩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尤其是通过夜晚静谧的环境和月光的描绘,增强了这种怀念之情的深远和宁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和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