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年触暑见过为余写行药图小照赠之以诗
昔年三十四,张叟为写照。
是时气方豪,抱膝坐长啸(癸亥夏张子由为余作槐阴抱膝图)。
侵寻落尘网,行止非意料。
一梦迫桑榆,回头失吾少。
自观疑隔世,那免旁人笑。
沈生技入神,下笔天下妙。
曩者京洛游,不轻貌权要。
朱门致厚币,却去臂频掉。
独爱山泽臞,足音赴蓬藋。
老夫正避客,畏热如畏烧。
潇洒实藉兹,掀髯引同调。
吴缣六尺雪,静对屏听眺。
三日画始成,投床忽狂叫。
张图示左右,童稚皆曰肖。
乃知神理凭,在骨不在貌。
一杖两棕鞋,清凉彻毛窍。
高杨荫风渚,密竹移烟峤。
外势拓微茫,中深藏䆞窱。
过桥茅宇远,转径柴篱绕。
力圃方自今,幽情老弥劭。
允宜置丘壑,何用谈廊庙。
稍待条甲成,重烦添药铫。
是时气方豪,抱膝坐长啸(癸亥夏张子由为余作槐阴抱膝图)。
侵寻落尘网,行止非意料。
一梦迫桑榆,回头失吾少。
自观疑隔世,那免旁人笑。
沈生技入神,下笔天下妙。
曩者京洛游,不轻貌权要。
朱门致厚币,却去臂频掉。
独爱山泽臞,足音赴蓬藋。
老夫正避客,畏热如畏烧。
潇洒实藉兹,掀髯引同调。
吴缣六尺雪,静对屏听眺。
三日画始成,投床忽狂叫。
张图示左右,童稚皆曰肖。
乃知神理凭,在骨不在貌。
一杖两棕鞋,清凉彻毛窍。
高杨荫风渚,密竹移烟峤。
外势拓微茫,中深藏䆞窱。
过桥茅宇远,转径柴篱绕。
力圃方自今,幽情老弥劭。
允宜置丘壑,何用谈廊庙。
稍待条甲成,重烦添药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自述画像经历、感慨年华老去的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年轻时的画像
诗人34岁时,画家张子由为他画过一幅《槐阴抱膝图》,那时他意气风发,姿态潇洒("抱膝坐长啸")。但如今回首,发现青春早已消逝,连自己看当年的画像都觉得陌生,怕被旁人笑话。
2. 赞美新画家沈松年
这位沈画家技艺高超,但性格清高——他拒绝为权贵画像("朱门致厚币,却去臂频掉"),却主动来为隐居的诗人作画。当时正值酷暑,诗人本在避客,但被画家的真诚打动。
3. 画像过程的趣事
画家用了三天完成一幅六尺长的绢本画像。完成后突然激动得"投床狂叫",连孩童都说画得极像。诗人领悟到:真正的好画像要抓住人的精神气质("在骨不在貌"),而不只是外表。
4. 画中细节与人生感悟
画像里的诗人拄杖穿草鞋,在杨柳竹林间漫步,周围是茅屋柴篱、小桥药圃。诗人觉得这样的隐居生活才适合自己("允宜置丘壑"),根本不需要追求庙堂高位。最后幽默地说:等草药长成了,还要麻烦画家再添画个药锄。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衰老(如"畏热如畏烧""投床狂叫")
- 通过两幅画像的对比,展现从豪迈青年到淡泊老者的心态变化
- 对隐居生活的描写充满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画中的山水茅屋
- 最后点明主旨:回归自然比追求功名更重要
就像我们今天对比青春照片和中年自拍时的感慨,只不过诗人用更艺术的方式,把这种感受写成了有趣的诗篇。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