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故址有感

鹄矶扼江江怒吼,不使长江直东走。
舂撞搏击声成雷,倒击惊涛奔夏口。
我来一览大江横,石磴孤蟠千尺陡。
楼前昔日驶戈船,越甲吴犀好身手。
碧眼孙郎一再传,赤乌霸业今何有?
齐梁六代递消沈,倏忽浮云变苍狗。
神仙从古好楼居,玉笛梅花传不朽。
莽莽红羊劫火飞,春风不绿新蒲柳。
破瓦黏苔血战馀,女墙列戟烽烟后。
即今痛定抚疮痍,尚恐垂杨生左肘(邻境兵哗,馀氛未熄。)。
十年重到感兴衰,旧游掁触空回首。
隔江杰阁对晴川(晴川阁新落成),依旧烟岚通户牖。
手招黄鹤问前因,顾我须眉还记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故址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壮阔的江景和历史变迁的对比,抒发了对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气势磅礴,用拟人手法写长江在鹄矶(黄鹤楼所在地)受阻后怒吼奔流的景象,仿佛江水不甘心被阻挡。这种自然力量的描写,暗喻了历史洪流不可阻挡的趋势。

接着诗人登上陡峭的石阶,眼前浮现古代战船穿梭、三国孙权在此建立霸业的场景。但如今这些辉煌都如浮云消散,只剩下传说中仙人乘黄鹤、笛声悠扬的故事还在流传。这里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变迁的无情。

诗中"红羊劫火"指战乱灾难,春风再也吹不绿新生的柳树,残破的城墙见证着惨烈战斗。即使现在战事平息,诗人仍担心新的动荡("垂杨生左肘"暗指邻境兵变)。这种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

最后诗人隔江望见新建的晴川阁,试图向传说中的黄鹤追问历史真相,却只看到自己苍老的容颜。这个结尾既浪漫又苍凉,把个人命运融入历史长河,留下无限怅惘。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江水依旧奔流,楼阁几度重建,而英雄霸业、战火硝烟都已成过眼云烟。诗人用大开大合的笔法,把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并置,让读者在壮阔景象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分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