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冯永丰)离家赴任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又有公务在身的无奈。全诗用生活化的比喻和场景,传递出真挚的情感。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开篇:
- "家园倒玉卮"(家里酒杯打翻)比喻家人因离别而慌乱
- "燕市扫玻瓈"(京城扫碎玻璃)暗指赴任后的忙碌冷清
通过"家宴被打断"与"职场新挑战"的对比,突出角色转换的突然。
中间四句用饮食意象表达矛盾心理:
- 正值"菊醑持蟹"(菊花酒配螃蟹)的惬意时节,却要像"鱼肠割鸡"(用宰鱼的刀杀鸡)般匆忙应付新差事
- "父老争看锦绶"写乡亲围观官服的荣耀
- "羹汤煮菱齑"写母亲赶做临行饭的温馨
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职场风光"与"家庭温情"的拉扯。
最后两句点明核心冲突:
- "晨昏念高堂"是为人子的孝心
- "江舠候吏催"是身为官员的责任
像电影镜头般定格在"岸边小船等候,官吏催促出发"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主人公的为难。
全诗亮点:
1. 用"螃蟹vs杀鸡""官服vs菜汤"等生活化比喻,让古代官场离别变得可感可知
2. 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但通过饮食、衣物、船只等具体事物传递深情
3. 结尾的"催"字余韵悠长,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离家工作时的类似体验
这种将宏大叙事(赴任为官)融入柴米油盐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