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 其四

拟拜槐安竟未成,苦吟犹赖送馀更。
看残野马书空掩,叫煞寒螀枕自横。
风雨浪传孤剑吼,波涛时令画船惊。
百年扰扰红尘里,矫首扶桑曙又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中诗人复杂的心境,既有现实困境的苦闷,又有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传递出一种在逆境中坚守希望的力量。

首联"拟拜槐安竟未成,苦吟犹赖送馀更"写诗人本想寻求安稳("槐安"代指安稳生活)却未能如愿,只能在秋夜苦吟诗句度过漫漫长夜。"苦吟"二字直接点出内心的煎熬。

颔联"看残野马书空掩,叫煞寒螀枕自横"用两个鲜明画面表现孤独:读完书("野马"喻书中纷繁内容)后无奈合上,听着蟋蟀("寒螀")凄鸣独自倚枕。残灯、虫鸣、孤枕的意象共同营造出寂寥氛围。

颈联突然转为壮阔场景:"风雨浪传孤剑吼,波涛时令画船惊"。这里"孤剑吼"象征诗人内心的不屈,"画船惊"则暗示外界动荡。风雨波涛的意象既写实又暗喻人生坎坷。

尾联"百年扰扰红尘里,矫首扶桑曙又生"是全诗转折:尽管百年人生纷扰不断,但诗人仍昂首期待东方日出("扶桑曙")。这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将前文的阴郁一扫而空,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黑暗中守望黎明"的精神境界。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1. 意象运用巧妙:从"寒螀"到"孤剑",从"画船"到"扶桑",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形成强烈画面感
2. 情感起伏明显:从苦闷到激昂再到充满希望,形成完整的情感曲线
3. 典型文人情怀: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昂扬姿态

这种在困境中不失希望,在黑暗中守望光明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动人的精神品质之一。诗人通过秋夜的所见所感,最终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