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衲僧之江西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乾菱。
祗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祗宁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前往江西途中的艰辛与心境,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

开头"索索复索索"用重复的拟声词,让人仿佛听到僧人拄着竹杖赶路的声响,暗示路途漫长。"无凭却有凭"看似矛盾,实则说僧人虽无世俗依靠,却有佛法作为精神支柱。

中间四句用具体场景展现修行之苦:过溪时突遇暴雨,化缘只得到干瘪的菱角,只有青山作伴,生活清贫简单。这些画面生动表现了僧人风餐露宿的云游生活。

最后两句是诗眼:当僧人到达梅岭(江西名胜)时,如果有人问起他的修行之道,他只会平静地回答"宁馨"(意为安宁)。这两个字浓缩了僧人超脱物欲、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

全诗通过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位苦行僧的形象,传递出"心安即是归处"的禅理。没有华丽辞藻,却在平淡中见深刻,让读者感受到修行者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智慧。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