舴艋行(癸巳)
乘舴艋、载艅艎,槌钲挝鼓走风樯。
满船儿郎抹额黄,人言若辈真鹰扬,饥则攫人饱则飏。
江村鸡犬绝鸣吠,老徲吞声泣道旁:罄我瓶中粟,使我朝无粮;
断我机上苧,使我暮无裳。
我亦遗民事耕织,当身不幸见沧桑。
入海畏蛟龙,登山多虎狼;
官军信威武,何不恢城邑,愿输夏税贡秋粮!
满船儿郎抹额黄,人言若辈真鹰扬,饥则攫人饱则飏。
江村鸡犬绝鸣吠,老徲吞声泣道旁:罄我瓶中粟,使我朝无粮;
断我机上苧,使我暮无裳。
我亦遗民事耕织,当身不幸见沧桑。
入海畏蛟龙,登山多虎狼;
官军信威武,何不恢城邑,愿输夏税贡秋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时期百姓苦难的生动画面,用通俗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官兵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官兵的凶暴(前六句)
用"乘小船载大船"的奇怪画面,暗示官兵贪得无厌。"抹额黄"的打扮本应英武,实际却像老鹰般"饿了就抢人,饱了就飞走"。江边村庄被洗劫一空,连鸡狗都不敢叫,突出官兵比强盗还凶残。
2. 百姓的哭诉(中间八句)
通过老农的控诉具体描写苦难:粮食被抢光,连织布的麻都被抢走,导致"早上没饭吃,晚上没衣穿"。老农说自己本是安分种地的良民,却不幸遭遇世道巨变。用"怕海里的蛟龙,怕山中的虎狼"比喻百姓在乱世中无处可逃的绝望。
3. 讽刺的哀求(最后三句)
表面说"官军威武",实际是尖锐讽刺: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收复失地?百姓被迫说"愿意交税",其实是走投无路的反话,暗示官府和强盗没区别。
艺术特色:
- 用"鹰扬"(褒义词)形容强盗行为,形成强烈反差
- 老农独白让苦难描写更真实感人
- "鸡犬不鸣"的细节生动表现恐怖氛围
- 结尾的反话强化批判力度
这首诗像一组纪录片镜头,先拍强盗般的官兵,再特写哭泣的农民,最后用农民"说反话"的镜头收尾,揭露了战乱时代"兵不如匪"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