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冬夜的静谧与生机。
前两句写听觉感受:整夜都能听到雪粒落在台阶上的淅沥声,深更时分偶尔传来冻雀扑腾的细微声响。这里用"竟夕"(整夜)和"微闻"(隐约听到)形成对比,既突出夜的漫长,又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敏锐的感知力。
中间四句从不同角度描写雪景:树枝上的积雪像寒玉一样沉重地敲打窗户,灯笼在雪幕中透出朦胧的光。诗人知道这场雪预兆着丰年,又欣喜于雪后放晴的景象。这里"寒玉"比喻积雪的晶莹,"穗冷"形容灯笼在雪中的状态,都很形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到溪山间的梅花即将绽放,诗人已经计划在春日前泛舟赏梅。这突然的转折把读者从冬夜带向对春天的期待,展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夜晚的雪声、雀鸣,到窗外的雪景、灯笼,再到对丰收的期待,最后定格在即将到来的春日泛舟。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寻常的雪夜写得充满诗意和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冬天特有的宁静美和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