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台(忠州)

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
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
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以上《安岳集》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巴子台(忠州)》是作者在游览巴子台时写下的所见所感,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抒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1. 开头写行程
诗的开头说,作者一早就过了鸣玉桥,登上了巴子台。这里的“竟登”可以理解为终于登上了,可能暗示路途不易或心情迫切。

2. 描写自然景色
- “云林拥磅礴”写的是茂密的树林和云雾缭绕的壮观景象。
- “磴道穷萦回”说的是山路曲折盘旋,走起来很费劲。这两句让人感受到巴子台周围环境的雄伟和险峻。

3. 提到古寺和南轩
作者说古寺没什么可看的,但南轩(可能是一座建筑或景点)还在开放。这里可能表达了对古迹的失望,或者觉得自然风光比人文景观更吸引人。

4. 写地形和感慨
-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形容地形复杂,有深沟和环绕的山势,像倒扣的杯子一样。
- 接着,作者想到古人已经远去,万事都像尘埃一样消散了,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5. 对赤穴和青山的思考
- “赤穴何渺茫”可能指传说中的赤穴(一种神秘洞穴)难以寻觅。
- “青山但崔嵬”则说青山依旧高耸。这两句对比了传说的虚无和自然的永恒。

6. 表达迷茫和疲倦
- 作者说,听到名字却不知道实际情况,心里空落落的。
- 刚到就想回去,因为石头太滑,来回走很累。这里既写实景,也暗喻人生奔波的无意义感。

7. 结尾的无奈
最后两句说,即使能厌倦眼前的景象(“厌耳目”),身体还是会疲惫(“劳筋骸”)。这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感叹,可能暗指人生总是充满劳累和重复。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巴子台的险峻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疲惫的无奈。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读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苍凉和豁达。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