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诸同志

夏木已云暗,时禽变新声。
林园草被径,端居有馀清(考异:一作情)。
端居亦何为,日夕掩柴荆。
静有弦诵乐,而无尘虑并。
良朋肯顾予,尚有夙心倾。
深惭未闻道,折衷非所宁。
眷焉抚流光,中夜叹以惊。
高山徒仰止,远道何由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闲居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开头四句写夏日景色:树木茂密形成树荫,鸟儿换了新的叫声,园中小草长满小路,独居在此能感受到宁静。这里通过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幽静安详的氛围。

中间六句写日常生活:诗人关起柴门独居,享受读书的乐趣,摆脱了世俗烦恼。有好友来访谈心,但诗人惭愧自己还没领悟人生真谛,不愿随便妥协。这部分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坚持自我的精神。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半夜惊醒。他仰慕品德高尚的人,却不知如何达到那种境界。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迷茫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夏日闲居的日常,表达了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既有享受独处的惬意,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后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疑问,让读者也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追求。这种贴近生活又超越日常的思考,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