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子玉琯朗璧人家渭臣子服两兄登可中亭望月
山径夜色深,行久乃见月。
竹树吐幽辉,清寒沁肌骨。
寒射山下泉,清数石上发。
气色浮孤高,琳宫何突兀。
上方人语静,一灯影林樾。
取路登虚亭,置身转飘忽。
同游五六人,浩歌悄然发。
坐久月始中,星尽长河没。
苦节届秋冬,羁魂滞吴越。
万感中夕生,顿令清兴竭。
竹树吐幽辉,清寒沁肌骨。
寒射山下泉,清数石上发。
气色浮孤高,琳宫何突兀。
上方人语静,一灯影林樾。
取路登虚亭,置身转飘忽。
同游五六人,浩歌悄然发。
坐久月始中,星尽长河没。
苦节届秋冬,羁魂滞吴越。
万感中夕生,顿令清兴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朋友夜晚登山赏月的场景,充满了幽静清冷的意境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
1. 月夜山行的画面感
诗人用"夜色深""竹树幽辉"营造出月光下朦胧的山景,连泉水都泛着寒意。登上亭子后,视野突然开阔,能看到远处寺庙的轮廓,近处林间透出孤灯,这种明暗交替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动静结合的情趣
朋友们先是安静地爬山("行久乃见月"),登顶后开始放声歌唱("浩歌悄然发"),最后又陷入沉思("坐久月始中")。这种从静到动再回归静的过程,展现了赏月时情绪的自然流动。
3. 触景生情的感悟
结尾处诗人突然转折:在星月渐隐时,想到自己漂泊他乡("羁魂滞吴越"),原本的雅兴顿时消散。这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变化非常真实,让山水之美多了几分人生感慨。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月夜vlog:先带我们看山间月色,记录朋友同游的欢乐,最后定格在诗人独对夜空的沉思。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从自然美景中自然流露的乡愁。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