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祖先的怀念和对家族历史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曾惟吉乃祖岩山先生”是诗人的祖先,生活在南宋淳祐年间,即约1241-1252年。这位祖先文武双全,很早就有所成就。
“翠竹苍梧家学远”形容家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像翠竹和苍梧树一样源远流长。“回鸾翥凤诰词频”则指祖先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和封诰,象征着他的功绩和荣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桑田沧海人何在?”这句感叹世事变迁,曾经的荣耀和辉煌已经消失,祖先也不在了。“锦轴牙签墨尚新”指的是祖先留下的封诰文书虽然依然完好,但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意义。
最后两句“睹物使人双泪堕,痛怜封诰总成尘”表达了诗人看到这些遗物时的悲伤。曾经的封诰如今不过是尘土,让诗人感到无比痛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祖先和家族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逝去辉煌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