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云秋景薄,汉月夜光寒。

现代解析

这首短诗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夜清冷的画面。

前句"巴云秋景薄"描绘巴蜀地区秋云稀薄的天空,一个"薄"字既写出云层疏淡的视觉感受,又暗含秋意渐浓的时节感。后句"汉月夜光寒"转向月光描写,用"汉月"这个典故词暗示时间的古老感,"寒"字既写月光清冷的触感,又传递出孤寂的心理感受。

诗人巧妙地将"巴云"与"汉月"相对,通过地域的并置拓展了空间感;"秋景"与"夜光"的搭配则强化了时间维度。全诗仅十个字,却通过云、月、光、寒等意象的叠加,营造出空旷寂寥的秋夜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清冷的月光下,感受到天地间的孤寂之美。这种以小见大、言简意远的表现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