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八月十一夜云溪晚步有感

犹记石桥桥畔路,死生离别匆匆。
绿波摇月去如风。
唾痕都作血,岸柳不曾红。
留得一行临别语,几生重得相逢。
夜台没个寄书鸿。
廿年如梦过,来听渡头钟。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夜晚江边散步时,回忆起二十年前的一场生死离别,情感深沉而哀伤。

上片(前五句)写眼前江景与回忆的交织:
1. "石桥桥畔路"是当年分别的地方,如今记忆犹新。"死生离别匆匆"说明那次分别可能是永别,走得很突然。
2. "绿波摇月去如风"用流动的江水和被波纹打碎的月光,比喻时光飞逝,就像二十年前那个人匆匆离去一样。
3. "唾痕都作血"是夸张写法,说当年桥栏杆上留下的痕迹(可能是眼泪或说话时的唾沫),现在看起来都像血一样刺眼,强调痛苦记忆之深。
4. "岸柳不曾红"用柳树从未变红(柳叶本该是绿色)的异常景象,暗示自从那人离开后,自己的世界就失去了色彩。

下片(后五句)写思念与怅惘:
1. "一行临别语"是对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成了唯一纪念。"几生重得相逢"用佛教轮回的说法,表达想再见面恐怕要等好几辈子了。
2. "夜台"指坟墓,"没个寄书鸿"说阴阳两隔,连传信的鸿雁都找不到,彻底断了联系。
3. 最后两句把二十年比作一场梦,现在梦醒了,只能独自来渡口听钟声。"渡头钟"这个意象很有画面感,既点明散步地点,又用钟声的悠远衬托出时光流逝的苍凉。

全词妙处在于:
- 用"绿波摇月""岸柳""钟声"等具体景物承载抽象情感
- "唾痕作血""柳不曾红"等反常描写强化了痛苦程度
- 时间跨度处理巧妙,从眼前景瞬间切换到二十年前
- 结尾的钟声余韵悠长,让读者也跟着沉浸在回忆中

这就像我们突然路过某个老地方,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所有细节都鲜活起来,连当年的空气味道都仿佛能闻到。词人把这种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感瞬间,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凝固成了永恒。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