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吟十首 其二 (一作无名税)重赋
厚地植桑麻,所要(一作用)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一作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一作逼)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喘(一作啼)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一作似)云屯。
号为羡馀物,随月(一作日)献至尊。
夺我身上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一作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一作逼)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喘(一作啼)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一作似)云屯。
号为羡馀物,随月(一作日)献至尊。
夺我身上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秦中吟》中的第二首,用直白的语言揭露了唐朝中后期苛捐杂税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开头讲国家收税的初衷是好的:农民种桑麻织布,除了自用外,上交部分供养国家,这叫"两税法"。皇帝还特意下令禁止额外征税。但实际执行中,贪官污吏却年年变着法子加税,连还没织完的布、没攒够的丝都要逼着交。
2. 触目惊心的画面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描写展现百姓苦难:寒冬腊月里,破败的村庄风雪交加,小孩衣不遮体,老人冻得发抖,喘气时连鼻子都是酸的。而官府仓库里,丝绸堆积如山,甚至多到发霉——这些都是官员为讨好皇帝,巧立名目搜刮来的"多余物资"。
3. 辛辣的讽刺 最后四句像一记耳光:百姓被剥掉御寒的衣物,换来的只是官员的升官发财。那些堆在皇家仓库的财物,最终在岁月里化为尘土。这种"夺民之衣换官之荣"的对比,把官僚系统的腐败荒唐暴露无遗。
全诗就像一篇调查报告,没有华丽辞藻,只用白描手法记录事实。白居易通过老农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盛世背后的民生疾苦,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刺痛人心的力量——任何时代,当权者若只顾自己享乐而漠视百姓温饱,终将被历史唾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