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落梅风_太乙宫探梅

太乙宫探梅

冰花艳,水月魂,斗诗坛醉翁笔阵。自南枝漏泄了湖上春,问东风几番花信?

江楼晚眺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秋晴

秋声定,微雨歇,透疏棂纸窗风裂。孤灯儿似知愁恨切,照离人半明半灭。

暮春

寻芳宴,拾翠游,杏花寒禁烟时候。叫春山杜鹃何太愁,直啼得绿肥红瘦。

现代解析

这首散曲由四个小令组成,像四幅生动的季节画卷,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微妙交织。

第一幅"太乙宫探梅"写冬春之交:冰晶般的梅花(冰花)与水中月影争艳,文人墨客在诗酒中迎接春天。最妙的是把梅花比作"泄露"春天消息的告密者,用拟人手法问东风"花信几番",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像会传话的邮差。

第二幅"江楼晚眺"是秋日特写:干枯的枫叶、消瘦的柳条,配上十二曲栏杆的夕阳,构图极简却意境开阔。把晴空比作白纸,大雁飞过像在纸上写"愁"字,这个比喻把抽象的愁绪变成可视的书法,画面感十足。

第三幅"秋晴"聚焦雨夜:雨停后窗纸被风吹破的细节,孤灯"半明半灭"的描写,精准捕捉了游子的孤独。灯似乎懂得人心,这个拟人让环境与情感浑然一体。

第四幅"暮春"写春末游玩:用"杏花寒"点出清明时节的微凉,"杜鹃啼愁"的夸张写法,最后用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化用,把春天将尽的惆怅写得新鲜有趣。

全篇最大特点是:把自然景物当人来写(梅花会告密、孤灯知愁),用日常事物作比(天空如纸、雁阵如字),通过色彩搭配(冰花艳、枫叶红)和动态描写(风吹窗裂、灯焰摇曳),让四季有了表情和性格。语言看似简单,却藏着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和丰富想象力。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