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居生活的闲适画卷,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感。
前两句写景:诗人穿过层层山岩,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片丰收的田野(稔畬)。山间云雾缭绕,鸡犬相闻,宛如仙境。这里用"仙家"比喻,突出了环境的幽静美好。
中间四句写生活场景:在公亭里,客人来访时打开新酿的美酒;石室中的僧人前来讨论种花的事。官员在竹下处理公务之余,悠闲地写诗;山民们学着炼丹(烹砂是道家炼丹术语)。这些画面展现了山居生活既雅致又朴实的双重魅力。
最后两句写衙门景象:高大的槐树投下静谧的影子,庭院里莎草青青。香气飘散在空荡的屏风间,官员早早结束公务。通过"影静""香散"等意象,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
全诗通过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山居为官的闲适之乐。没有刻意说理,而是用白描手法,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那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惬意生活。诗中官员、僧人、山民和谐共处的场景,也体现了作者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