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聪明"和"愚笨"的深刻思考,用很生活化的比喻来讨论做学问的道理。
开头说孔子的学问像天一样高,普通人很难爬上去("不可梯"),但很多学生总想用取巧的方式("以智取之")来学习。而孔子站在杏坛(讲学的地方)时,最看重的反而是颜回那种"愚笨"的学习态度——这里"愚"不是真笨,而是指踏实专注、不耍小聪明的品质。
诗人特别表扬了一个叫黄辰的年轻人,说他像颜回一样住在简陋的小巷里认真求学。但现在社会上这种踏实学风已经像放凉的浆糊一样无人问津了,诗人期待来年槐花黄时(暗指科举考试季节),这种朴实的治学精神能重新被重视。
全诗最妙的是把"愚"字反着用——表面说笨,实际是夸赞最可贵的学习态度。就像我们现在说"学霸"表面很风光,但真正能成大事的往往是那些肯下"笨功夫"的人。诗人用"凉浆"比喻学风浮躁,用"槐花黄"暗示考试季,都很接地气,让深刻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