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紫薇花在初夏时节的美丽与孤独,同时暗含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紫薇花在"子云居"(可能指文人雅士的住所)亭亭绽放,初夏的风光温暖明媚。这里用"亭亭"形容花姿挺拔,"暄妍"表现阳光和煦,画面清新明快。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紫薇花虽然美丽("惨紫""惊红"形容花色艳丽),却显得忧愁不安("情蹙蹙""态疏疏")。它终日孤独地依偎在香案旁,年复一年只能在梦中环绕皇宫禁苑。这里用拟人手法,把紫薇花比作怀才不遇的文人,暗示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重用。
最后两句转折:紫薇花还不如池塘边的普通树木,能长期享受雨露滋润(暗指得到皇恩眷顾)。"吹嘘"在这里是"吹拂"的意思,也暗含"受到宣扬"的双关意味,表达了作者对际遇的无奈和对恩遇的渴望。
全诗借花喻人,通过紫薇花的美丽与孤独,抒发了文人怀才不遇、渴望知遇的复杂心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深沉,在描绘花卉的同时巧妙寄托了人生感慨。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