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不出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上元不出》写的是元宵节时,诗人因年老体弱不愿出门游玩的无奈心境,通过对比热闹的节日氛围和自身的孤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逐句解析:

1.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初春的寒意还未消退,诗人仍穿着保暖的貂裘。外面灯火通明,催促着人们夜晚外出游玩。这里用“催”字,暗示节日的热闹氛围,但诗人却无动于衷。

2.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诗人年纪大了,厌倦了歌舞钟声,只能独自饮酒;因为生病,害怕风寒露水,连登楼赏景的勇气都没有。这两句直接点出诗人因年老多病而无法享受节日的无奈。

3.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诗人裹紧衣袍坐着打盹,心里没有任何杂念;过去呼朋唤友、追逐欢乐的日子早已结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诗人现在的孤独和与世无争的状态。

4.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诗人问西边邻居那位传授佛法的老者:“你现在的心情,是不是和我一样呢?”这里用“传法老”暗示诗人对佛法的亲近,也可能是在寻求精神上的共鸣。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元宵节的热闹和诗人的孤寂,展现了人到老年的无奈和感伤。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因年老体弱而无法参与节日活动的状态,表达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接受。最后一句的提问,更是增添了诗中的孤独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魅力所在:

- 真实感人: 诗人不掩饰自己的年老体弱,真实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对比鲜明: 热闹的节日与诗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心境。
- 语言平实: 诗句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