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汉学家鬼头有一教授谒忠州陆宣公墓,归作长歌相赠兼呈译洛阳董秋凡女史

有客远自扶桑来,万里漫漫踏尘埃。
白发潇潇似飞雪,粲然一笑引颜开。
自言神驰数十载,梦魂往往绕巴台。
平生珍爱唐文化,潜心精研无昼夜。
跨海横空不辞劳,一十九回访华夏。
宣公古墓白公祠,未曾一瞻长牵挂。
侧帽轻装登屏山,竹树葱葱路弯弯。
赤日当头汗如雨,婉谢扶携自力攀。
入见蔓草掩荒冢,脱帽鞠躬再复三。
口称宣公古圣哲,至今天皇犹研探。
近墓野院石坝平,痛哉筑坝多碑铭。
纵裂横断恣残损,满目苍凉客心惊。
远客惊定独长跪,伏地抚碑欲垂泪。
怀中掏出雪白绢,双手擦碑久不起。
其如亲人远相逢,亦惊亦悲亦欢喜。
愧我世为中华人,逊尔东洋有如此。
渡江归来日渐暮,几番回首宣公墓。
明朝俶装返蓬瀛,眼前便是天涯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日本汉学家专程来中国祭拜唐代名臣陆贽(陆宣公)墓的感人故事,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头介绍这位白发苍苍的日本教授("扶桑客")十九次来华研究唐文化的执着,特别提到他心心念念想拜访陆贽墓。 2. 中间详细描写教授顶着烈日独自登山寻墓的场景:看到荒草丛生的墓地时郑重地脱帽鞠躬,发现墓碑被当作石料铺地时震惊心痛,最后用白手绢跪地擦拭残碑的动人画面。 3. 作者通过对比表达感慨:作为中国人的自己反而不如这位外国学者对先贤如此敬重,暗含对文化传承现状的反思。 4. 结尾以教授依依不舍的离别作结,"天涯路"既指地理距离,也暗示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最打动人心的细节是教授"伏地抚碑欲垂泪"的虔诚,和用白手绢擦碑的举动,这些具体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跨越国界的文化敬意。诗中"赤日当头汗如雨"与"双手擦碑久不起"的对比,更凸显了这份真诚。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现代故事,既有"万里访墓"的传奇色彩,又有"石碑铺地"的现实反思,最后落在"文化敬仰不分国界"的深刻主题上。通过外国学者的眼睛,让我们重新看见了自己可能忽视的文化珍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