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访杜甫祠堂时的有感而发,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和同情。
前两句写祠堂本身:杜甫的遗迹早就听说过,如今亲眼看到青山环绕的祠堂,感觉格外新鲜。这里"青山到眼新"用得很妙,既写了祠堂环境的清幽,又暗示杜甫精神的永存。
中间四句转入对杜甫生平的感慨:现在来祭拜的都是我们这些后人,而杜甫生前却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刚刚有机会回到长安("归阙"指回到朝廷),转眼又被迫离开("去秦"指离开长安)。这里用"间道"(小路)和"驱车"形成对比,突出杜甫命运的坎坷。
最后两句是情感高潮:谁能怜惜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垂白老"指杜甫晚年),他全家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室在风尘"五个字,生动刻画出杜甫带着全家逃难的凄凉景象。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杜甫的诗风一样朴实。作者通过时空的对比(古今对比、安稳与漂泊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伟大诗人背后的辛酸,也表达了对杜甫坎坷命运的深切同情。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共情,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