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咏坐上玩器

蟠木生附枝,刻削岂无施。取则龙文鼎,三趾献光仪。

勿言素韦洁,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终宴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件精美的雕刻工艺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艺术品的魅力与实用价值。

开头用"蟠木生附枝"形容雕刻品取材于自然树木的枝干,暗示工匠巧妙利用木材天然形态进行创作。"刻削岂无施"点明雕刻工艺的精湛——每一刀都有其用意。

中间部分用"龙文鼎"作比,将这件工艺品比作象征权力的青铜鼎,突出其庄严华美。"三趾献光仪"进一步以鼎的三足形容工艺品稳固优雅的造型。

随后笔锋一转,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它表面洁白如素韦(未染色的熟牛皮)的高洁,而要认识到它像白沙一样具有实用功能。"推移"二字暗示这件器物是可以移动使用的。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这件工艺品既能让人欣赏它的精美("曲躬奉微用"指弯腰仔细把玩),又能在宴会中实际使用,陪伴人们度过漫长宴席的疲惫时光。

全诗通过"自然木材-精美雕刻-实用功能"的递进描写,展现了古代工艺品"美观与实用并重"的特点,也隐喻了人才应当"内外兼修"的道理。诗人用通俗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0